不知道大伙有沒有這種心態(tài),在買東西、投資這些事情上,都會依賴熟人,內(nèi)心總覺得只要是熟人介紹的,就會很靠譜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您別說,有些騙子還真就能利用這一點行騙,而且百試不厭。
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,家住江陵縣的汪大哥,就特別喜歡交朋友。他有位朋叫彭元章,是前幾年做土豆經(jīng)紀人時認識的監(jiān)利農(nóng)戶。雖說兩地隔了這么遠,兩人的友情發(fā)展也是“噌”的一下,到知根知底的地步了。汪師傅覺得:“我對他是知根知底的,他能夠帶我到外面賺點錢,還能給我做點小項目,我就覺得他人還可以。”
就在他們認識有兩年后,彭元章告訴汪大哥,說他認識一個中南設計院的院士。這熟人介紹熟人,汪大哥自然是樂意的很,而且這位中南設計院的院士來頭也不小,據(jù)說參與荊州到洪湖的高速公路段的項目,認識不到幾天,對方就讓汪師傅搭伙負責土方的工程。
汪師傅說,當時對方告訴他賺個二三十萬還是很好賺 。汪師傅一想,現(xiàn)在這年頭賺錢也不容易,有這樣的好事他就動了心。
當時汪師傅心里還有點小激動,這天上掉餡餅的事還真就給他碰上了,不過,這位院士也只在電話里跟汪師傅溝通,要想把這個項目弄到手,還得花點小錢打通打通人際關系。
汪師傅說:“他要錢的理由也很簡單,就是要我跟他買什么東西,要我做這個做那個,還必須要我打給姓彭的。”
既然這些錢是打給熟人彭師傅的,汪師傅也沒有防備,心里還一直感激好朋友介紹賺錢的路子。于是,汪師傅就開始陸續(xù)向同一賬號打了很多次錢,而每次金額都不是很多,有時三五千,有時幾百塊,也有一兩萬的時候。
就這樣過了四年,這些打款記錄整整7頁紙,次數(shù)超過40次,這還不算私下當面給的,前前后后加起來匯了有二十多萬。錢是匯過去了,可之前說能賺的錢連影子都沒看到。
汪師傅告訴記者:“我也不知道這個事是真是假,我反正到現(xiàn)在都沒見過他們?nèi)?,錢也沒有了。”
汪師傅從來沒見過這位傳說中的院士,只能聯(lián)系彭元章這位所謂的好朋友,但去他家時卻發(fā)現(xiàn)已經(jīng)人去樓空了。哎,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。
汪師傅說,其實他當初也懷疑過,但是彭元章跟他把事情吹噓的天花亂墜,他不搞也搞了。
就為了這個見都沒見到過的項目,汪師傅還找人借了好幾萬,現(xiàn)在只能靠打零工慢慢還債,他的妻子因為這件事,也跟他離婚了,哎,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現(xiàn)在,汪師傅已經(jīng)報警了,希望警察能快點幫忙找到熟人騙子。
編后:不過,我還是要說說,這種熟人介紹熟人的騙局真的是太多了,可是還是有人上當受騙,不知道該說汪師傅太實誠呢,還是該說騙子太能裝,他也就是瞄著汪師傅太容易相信人的性格,才這樣一而再,再而三的引誘他上當。吃一塹長一智,汪師傅經(jīng)過這次,要好好想想什么朋友能交,什么不能交,做事也要有自己的判斷,人家把這個項目吹噓的這么好,您怎么就不提前去工地看看呢?一味的聽信朋友的話,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。
壟上行記者(廖佳欣 魏偉)報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