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年前,黃岡市蘄春縣張榜鎮(zhèn)車門村的窮哥倆柴守乃和柴守德共同收養(yǎng)了一個患先天性唇裂的嬰兒,取名叫柴典宏。兄弟倆靠討奶水、用米糊糊把孩子喂養(yǎng)大。
前段時間,參加完高考的柴典宏剛剛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,這個好消息,讓柴師傅一家既高興又擔心。
在車門村半山腰上的一個平房里,我們見到了這個靦腆的小男孩柴典宏,房間不大,甚至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,但是很干凈。
在這個不大的平房里,有兩個房間,爸爸和小柴一人住一間。從房間的布置上來看,爸爸把家里最好的東西都放在了小柴的房里,而他自己卻住的很簡陋。
兩張破舊的桌子,一個壞了的電視機,還有一張剛剛買的新床,這就是柴師傅房里所有的家當。就在我們跟小柴聊天時,柴師傅推著三輪車回來了,車上拖著一臺新電扇。
兒子考上大學,最高興的就是柴師傅了,為了送兒子上大學,柴師傅專門給包工頭請了半個月的假回來做準備。按照村里的習俗,孩子考上大學,家里要請親朋好友來祝賀,柴師傅怕親戚們來家里太熱,這才上街買了一臺大電扇。
吃“百家奶” 喝米糊糊長大
說起兒子,柴師傅是滿臉的幸福。柴師傅今年59歲了,因為家里太窮,一直沒娶妻,1997年,柴師傅抱回了被父母遺棄的小柴,當時小柴剛剛4個月大,患有先天性唇裂。
為了照顧好小典宏,柴師傅既當?shù)?,又當媽。每天抱著孩子去地里干農活,到吃飯的點兒,就下山去村里討奶水給他喝。就這樣,小柴靠吃村民的“百家奶”,喝家里米糊糊漸漸長大,小的時候常常生病,柴師傅就一個人帶著他到處去看。
爸爸吃的苦,小柴都看在眼里,為了讓爸爸少操心,8歲他就學會了做飯,13歲就跟著大人到田里干活。這不,說話的功夫,小柴就給爸爸做午飯去了,看到兒子去做飯,柴師傅趕緊上去幫忙。不一會,兩碗香噴噴的雞蛋面條做出來了。
“你爸爸怎么不吃雞蛋呀?”
“他總是這樣,把好的給我吃”
“叔叔,你這么不吃雞蛋呀?”
“他年輕,我老了,吃不了多少。”
立下心愿 帶爸爸去北京
兩碗面,一碗多,一碗少。爸爸的愛,小柴看在眼里記在心里,這么多年,他知道爸爸為了供他讀書,吃了很多苦,受了不少罪。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,考上大學,然后找個好工作,為家里減輕點負擔。
當我們問柴師傅,這么多年辛不辛苦時,他回答“為了孩子讀書,辛苦點是應該的,為孩子創(chuàng)造幸福。”
在柴師傅的房間里,最顯眼的就是一張畫布背景為天安門的照片,小柴說,這張照片是大伯去世時,爸爸照的唯一一張,背景選的是北京天安門。雖然爸爸從來沒提起過,但他知道,在有生之年,去北京看看,是爸爸的心愿,從此也成了他的心愿。
小柴說:"我大學期間如果有能力的話,去打暑期工,我可以帶爸爸去北京玩玩,只要我努力,我覺得這個愿望應該可以實現(xiàn)。"
編后:
整個采訪中,我們都被父子之間那深沉的愛感動著,作為兒子,對于自己的身世,小柴不愿意多說,在他心里現(xiàn)在的養(yǎng)父早已經是自己的親爸爸,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將來好好孝敬爸爸。作為爸爸,為了供孩子讀書,這些年,柴師傅常年在外做苦工,把最好的都留給兒子。前幾天,小柴還擔心上大學的學費加重父親的負擔,有了這5000塊錢的助學金,全家人就有了新的希望。
(常巍巍 馬飛 蘄春臺 江暢)
《壟上行》記者報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