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在正是收割中稻的季節(jié),田里都是金黃的水稻等著收割,但在荊門市沙洋縣,我們卻每隔幾百米就能看到一輛輛收割機停在路邊,這就奇怪了,為什么有活兒不干呢?
汪春雷:“價錢太低,沒法收,七八分怎么搞。”
朱艷紅:“剛才有個經(jīng)紀(jì)人要抽一分,本來就只有八分。”
汪大哥來自江蘇省鹽城市,從2003年開始就和哥哥一起開著收割機,全國各地幫人收稻谷,一年要離家五個多月。出門在外,為了相互有個照應(yīng),汪大哥兩兄弟和朱大姐兩口子組成了團(tuán)。昨天晚上,他們一行四人從四川轉(zhuǎn)戰(zhàn)到了湖北。可對于今年的收割行情,汪大哥有些泄氣,“去年還有一毛多,還不夠新機器磨損的費用,最起碼一毛以上成本才夠。”
可現(xiàn)在八分錢一平方的價格,一畝田也就是53塊錢,這個收割價格,汪大哥覺得有些低。眼看著到了中午,汪大哥決定往前面再走走,碰碰運氣。
汪大哥沿著107省道一直往前走,每走不到一千米,就能遇到一個收割機車隊,停在路邊。這么多的收割機,能不能接到活,汪大哥心里也沒底。走了二十多分鐘,有生意找上門了。
雖然對方是只肯出八分錢一平米的價格,但汪大哥決定先去看看田塊。汪大哥發(fā)現(xiàn),這田里不僅有樁,還分得比較散。因田里有障礙物會增加收割機的收割難度和耗油量,地塊分散耗費時間精力,這樣八分錢一平米的價格就更不劃算了,汪大哥猶豫起來。
在往回走的路上,汪大哥試圖說服村民,提高點價格,也沒能成功。價錢沒談攏,大家都有些泄氣,在路邊商量,下一步到底該怎么辦。汪大哥給我們算了筆賬,一個平方八分錢的收割費,一畝田才50多塊錢,由于荊門沙洋這邊的田塊分散,影響收割效率,一天下來,毛收入也就三四百塊錢,除去車子的折舊和保養(yǎng)一兩百塊,加上油錢和生活開支,這個收入剛夠保本。
收割機多競爭大 收割費逐年下降
一上午都沒有接到活,這讓汪大哥有些氣餒了,大家站在路邊商量,下一步該怎么辦。這時,汪大哥看到前面不遠(yuǎn)處有一輛收割機正在 收割,決定去問一問情況。
"前年都是一毛三一平方,去年一毛、一毛二,今天就八分七分了,今年車多啊 ,你不割有人割"正在收割的王大姐說。
王大姐也是江蘇人,幾年來,每到水稻收割的季節(jié),她都會跟丈夫一起來到湖北。最近幾年來,收割價格逐年下降,王大姐總結(jié),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割機太多了。王大姐說:“從連云港來的,出來十二天了,幾天沒接到活兒了,一天就賺一兩百,油錢都不夠。”
不過,王大姐還是安慰汪大哥,現(xiàn)在湖北的中稻才剛開始收割,可以在湖北多等幾天。聊了一會,汪大哥又要上路找活了。由于缺乏信息,汪大哥他們只是沿著公路往前走,邊走邊看。
汪大哥說:“我們從江蘇來的,哪里有稻子我們就停下來在哪里割。價格,地勢,這些信息都不知道,憑運氣。那您們怎么知道這里有的呢,我們看服務(wù)車在哪里,就往哪里走。
這時,汪大哥收到老鄉(xiāng)發(fā)來的信息,說陜西漢中的收割費一畝在八十塊左右,這個價格讓汪大哥有點心動,陜西漢中離荊門沙洋有700多公里,這條信息又不能確定是真的,汪大哥猶豫了。家里小孩讀書要錢,老人看病要錢,幾十萬元的設(shè)備折舊要錢,這些都不允許他們停下來。
只要能賺到錢,吃得住的差一點都沒有關(guān)系,收割機手們的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,我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汪大哥一行人,能一路順風(fēng)。
(記者 魏偉 昌子琪)
《壟上行》記者報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