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托管 鄉(xiāng)親農田有專人耕種
快過年了,在外忙活了一年的鄉(xiāng)親們,已經在盤算著回家跟自己的妻兒老小如何團聚過大年了。在廣東打工的襄陽市襄州區(qū)鄉(xiāng)親王師傅,今年回家不僅是要和家人團聚,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,把自家的田托管給別人,讓別人給他“打工”。王師傅剛回老家沒多久,準備種他家地的人就找上門來了。
“你看我們目前在搞藥材的種植我們希望把你的土地托管給我們,一年收益在2000-5000塊錢一畝,你看怎么樣?”這可是“天上掉餡餅”啊,把托管土地給別人種,自己當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
王師傅今年40出頭,在外打工有十多年了,家中的地都是父母在打理,由于種植的是傳統(tǒng)的玉米、小麥,這幾年因為天氣不好收益并不高。王師傅師傅說:“種地是靠天收,前兩年干旱根本就值不了錢,種包谷都貼本種,都只是保本,天干的時候還貼錢。”
“在家種田效益低,無奈外出尋高薪,家中還有老父母,種田勞累不省心”。這也是古驛鎮(zhèn)種田農民的真實寫照。2016年底,襄陽市襄州區(qū)供銷社想了個辦法,將這里農戶的地集中起來托管給了一家藥材公司。
土地托管后,相比以前種玉米和花生,現(xiàn)在種旱地中藥材每畝收益是之前的2-3倍,可以達到每畝3000-5000元不等。農戶托管出去的土地,還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在公司打工增加收入。
土地“托管”有講究
襄陽市襄州區(qū)供銷社吳主任介紹,托管是不同于流轉的,是在不改變農民種田意愿的前提,實現(xiàn)下增產增收。
“不改變農民種田意愿,進行土地托管”,說直白點,“土地流轉”是把農民手中的土地流轉給大戶、企業(yè),大戶或企業(yè)支付給農民土地流轉金,這個一般是固定的;如果遇到有錢、任性的大戶或是企業(yè),只拿地不種地,每年流轉金照付給農民,這雖然不違背流轉規(guī)則,但是不符合國家的農業(yè)政策。而土地托管,是必須依照農民的意愿去種地,產生的經濟效益由農戶和農業(yè)服務公司按合同分成,這樣農戶的實際收益遠比土地流轉來的多。
那農戶如何進行土地托管?收益如何取得?這些托管了地的公司,他們又是怎么賺錢的呢?
在襄陽市襄州區(qū)下涂村,一直以來種植的是小麥和玉米,2016年底,全村有4000多畝的土地進行了托管,這讓種了大半輩子田的司應斌,舒了一口氣。司應斌說:“我家有20畝田,去年托管給他們托管公司里了,現(xiàn)在省工省力了,他們管種管收,我們老的騰出來能打個工,一個月4、5千塊錢。”
司應斌算了一筆賬,自己把土地托管后,每年每畝在化肥、種子、機耕、收割、抗旱等工作中可以節(jié)省130元,反過來受聘參加田間管理增收100元每天,不再搬運、晾曬、存儲糧食、節(jié)省了勞力,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,糧食收成相對穩(wěn)定,而且還能打工掙錢。
那農民手中的土地是如何托管出去的呢?
首先需要村委會做好土地的整合工作,在確保耕地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向農民要地,土地集中后村委會與社會化農業(yè)生產公司簽訂監(jiān)管托管協(xié)議,農業(yè)生產公司再給農戶簽訂協(xié)議提供種植需求并獲得收益,同時收取一定的“保姆式”服務托管費用。
襄陽某農業(yè)服務公司負責人馮世躍介紹:“我們公司每畝還給村集體4塊錢的服務費用,通過規(guī)?;s化經營,一畝地我們公司可以賺60塊錢。”
馮世躍說,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大規(guī)模種田后,種子、化肥、技防、收割都比單個農戶自己搞種植的成本要低得多,同時向農戶收取夏、秋兩季全程托管費用670元/畝,超產部分由農戶與托管公司1:1分成。
鄉(xiāng)親們是不是也覺得土地托管不錯呢?這個辦法是去年從山東引進的,目前襄州區(qū)在做示范,如何推廣還得看襄州鄉(xiāng)親對這項做法是否買單。
(記者 段晉濤 黃蕊 襄州臺 任偉)
《壟上行》記者報道